【天津】静海区整合数据资源要素 创新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新链条

1.基本情况

天津市静海区聚焦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坚持企业视角、问题导向,着眼数据要素供给,出台《静海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实施方案》,并于2024年8月上线“静心办”数字智能化服务平台,覆盖全区11万经营主体,为企业在招商引资、审批准入、建设落地、生产运营、清算退出5个阶段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无差别数据服务保障。平台通过整合数据资源要素,打造系统集成新模式,实现政企良性高效互动,激活企业生产经营新动能。


2.主要举措

下好数据赋能“导向旗”。

一是建立企业专属数字档案,依托企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关联绑定企业生成专属二维码,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实现“一企一码一档”,扫码多维度、多视角查看项目进度、信息发布、问题反馈等内容,自上线以来,已为入驻静海的11万经营主体匹配企业码。

二是集成数据要素,设立高效办成一件事快速申报专区,通过“静心办”线上综窗,实现对国家级和市级16项“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和52项区级“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的快速申报及受理,并提供“清单式”“点单化”个性服务,截至目前,办理转办咨询11件。

三是嵌入惠企政策AI客服机器人,通过文档数据管理、中文语义分析,3-10秒政策精准匹配,24小时在线解答企业和群众政策咨询,截至目前,共有37个事项,500余个问题纳入系统管理库。四是同步微信小程序,实现全景视图展示,使我要体检、政策咨询、项目管理等为企服务模块一目了然,并增加意见反馈渠道。上线以来,平台发布各项惠企政策180余项,“了解静海”宣传信息600余条,完成招商引资项目转化登记注册比、登记注册转化项目开工比等数据信息120余条,为政府高质量发展决策提供了数据依据。


打通数据资源“服务链”。

一是数字化手段提升企业登记便利度。以商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成功探索数字化营商环境新路径,全市试点首推法人股东电子签名戳功能,进一步扩大电子营业执照的应用场景;启用商事登记智能工作台,通过数据共享,实现企业开办一窗通办、零费用半天办结。

二是智能化助力工程项目快速落地。搭建数字闭环管理服务网,实现涉及工程建设项目的20多个部门的44项审批事项的闭环管理服务,通过联动机制,加强各相关业务系统的协同集成,打破信息壁垒,实现项目前期审批立项、中期建设及后期验收等环节信息统一管理。截至目前,平台流转项目826个,办理时间平均提速30%以上。

三是国内首推循环经济数字服务平台。紧紧抓住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大规模消费品以旧换新、大规模回收循环利用的政策利好,在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搭建了循环经济数字服务平台,自2024年7月份上线以来,通过数字服务平台累计引入注册的经营主体超450余户,其中,从事再生资源业务经营主体超过50%,建筑用工比重超30%,累计完成各类交易服务金额超2000万元。


织密数据服务“一张网”。

一是规范服务标准。编制《静海区全生命周期服务事项工作规范和标准化办事指南》,为企业制作全生命周期集成办理电子“说明书”,提供主题式、定制式数据指引,严格申请材料、审批时限和办理环节。

二是打造“静心办”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2.0版,探索创新“静心监管”服务,提高行政执法规范性和透明度,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制定《静海区“静心监管”红榜名单试点实施方案》,组织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研究制定“静心监管”红榜名单管理机制,对红榜名单企业落实日常检查“无事不扰”。

三是延展中介服务,整合人才招聘、金融服务等特色功能,提供“一站式”系统集成服务,为企业节省时间和资金成本,自上线以来,已携手40家企业完成中介服务办理100余件。四是搭建“了解静海”“投资静海”功能模块,整合《天津市静海区生产力地图规划》重要要素,在招商引资、政务服务、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提供政策以及产业集群信息等内容的精准推送。嵌入“你呼我应·码上办”服务功能,收集企业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并着力解决企业遇到的梗阻问题。截至目前,全区460名领导干部共包保2000余家企业,共收集各类意见建议95条,为企业解决实际难题442个。


3.取得成

围绕注册开办、准入准营、要素保障、项目建设、生产经营、清算退出等企业全生命周期主要涉及到的61项政务服务事项(企业开办4项、要素保障5项、项目建设44项、生产经营6项、清算退出2项),通过搭建“静心办”平台,有效解决了项目落地生产运营过程中进度不明、沟通不畅、用时过长等问题,把“坐等审批”变成“主动服务”,工程建设项目综合用时平均提速30%以上,构建起“进度可视、流程可控、问题可溯、未来可期”的服务模式,不断提升经营主体感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