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发展改革委发布2025年三季度优化营商环境10个典型案例。10月10日起,将陆续在云新闻客户端、云南网刊发。
本次发布的案例涵盖省级职能部门,昆明、保山、文山、德宏等州(市)以及部分园区,重点围绕建设竞争有序的市场化营商环境、稳定公正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稳定公正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开放融通的国际化营商环境、高效便利的政务服务环境等5个方面,集中呈现各地各部门优化营商环境的新思路、新举措,以此形成示范带动,助力云南省营商环境再提升。
1、保山市优化营商环境促咖啡产业提质增效(保山市)
2、“链主”引领产业聚 “四链协同”动能足(文山州砚山县)
3、保山公安探索实施“咖啡警务”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省公安厅)
4、昆明托管磨憨蹚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共享新路(昆明市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
5、德宏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沿边产业集聚发展(德宏州)
6、运用“加减乘除”工作法 全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最大限度利企便民(省政务服务管理局)
7、“临港特色+经开服务”打造云南跨区域协作样板(昆明市经开区)
8、“家富美 候鸟归” 百万人口大县用“家门口的就业”激发经济活力(昭通市镇雄县)
9、创新服务机制 优化营商环境 构建园区协同发展新格局(楚雄州)
10、营造暖心创业氛围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保山立足“中国咖啡看云南,云南精品在保山”的产业优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咖啡经营主体的服务力度,推动咖啡产业提质增效。2024年,全市咖啡种植14.49万亩、产量2.42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92亿元。2025年上半年,咖啡种植面积增至14.87万亩,产量2.11万吨,产值60.79亿元。咖啡精品率与精深加工率从15.75%、48.54%提升至70%、85%。
夯实产业基础,提升咖啡经营主体核心竞争力。一是提高种植水平。联合科研院所选育推广铁毕卡、波邦、瑰夏等40余个品种,优化品种结构,打破卡蒂姆占比95%的局面。新品种“云咖1号”品种权以100万元成功转让,创国内咖啡品种权转让费最高纪录。推广“香蕉+咖啡+畜草+中华蜂”立体种养模式,应用水肥精准管理、无人机吊运等技术,探索小粒咖啡复合种植与农业机械化管理新路径。
二是提高加工质量。全市现有咖啡加工企业81户、专业合作社88个、家庭农场6户。引进瑞幸公司建成全国首个趋“0”水洗果加工厂,为全省咖啡初加工提供示范引领。大力发展“咖啡+园区”经济,园区入驻企业15户,2024年咖啡产业园实现工业总产值5.5亿元,营业收入6亿元,线上日均订单超过1.5万个。一树咖啡建成亚洲单条产能最大的悬空式生豆分拣线,年产能达5万吨;景兰咖啡为200多个品牌提供代加工,日产咖啡粉1000万条,成为全国最大咖啡代加工企业;咖蒙公司入园后由小作坊成长为大企业,年产烘焙豆由120余吨增至1000余吨、挂耳咖啡从2万片增至2700万片。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建成国家咖啡检测重点实验室、全国首个咖啡专家工作站“龙宇宙专家工作站”,拥有SCA认证感官实验室和国际品鉴师,推动96项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集成应用。设立了比顿咖啡学院、希音咖啡培训学院,培养国际Q证品鉴师、冲煮师、烘焙师800余人。“世界咖啡谷·保山小粒咖啡”小程序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咖啡生产全流程,发放追溯标签10.5万枚,助力“一键溯源”。
四是发挥品牌效应。全市注册咖啡商标500余个,“保山小粒咖啡”入选国家“2023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中咖公司连续五年荣获天猫单品销量冠军,年销售额2.68亿元,成为全国唯一咖啡类电商示范企业;景兰生产的多款黑咖啡位列抖音、快手销量前十;比顿咖啡成功创建4A级咖啡文化景区,入选全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建成咖啡庄园22个、咖啡馆174个,乡村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2.49%。
加大资金支持,助力咖啡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一是加大资金争取工作力度。近年来,累计获批咖啡产业集群项目17个,获中央资金2450万元,带动总投资1.27亿元;第三期11个项目已成功申报,总投资6132万元。同时申报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提升资金410.4万元。二是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工作。推出免抵押免担保政策,扩大抵押物范围至咖啡生豆存货、商标专用权、发明专利权等,开发“咖啡贷”“云咖贷”等8款专属信贷产品。1—8月,发放咖啡产业贷款4433笔,金额4.17亿元。三是提升邮政快递保障能力。在咖啡核心产区建设8个村级快递服务站,实现“咖啡下山不出村”。2024年咖啡寄递业务突破1000万件,销售额近6亿元。
政府主动出击,唱响咖啡产业主题曲。一是组织赛事活动开辟产业宣传新渠道。组织7家咖啡企业连续两年“有你必咖”系列活动在全网引起轰动,联合“中共一大”推出文创产品,提升咖啡文化内涵。咖啡产业协会、佐园、高老庄等举办全国杯测、冲煮、咖啡师竞赛等10余项赛事,全方位展示保山小粒咖啡的品质魅力。二是开展对外交流延伸咖啡发展新领域。推动保山小粒咖啡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西安交大、东北大学等多所高校,保山与东帝汶、乌干达、新加坡等国合作,拓展中国咖啡产业发展新版图。2024年出口保山小粒咖啡2453吨,创汇5744万元,覆盖11个国家和地区。央视《记住乡愁》《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栏目多次报道保山小粒咖啡,相关信息传播量环比增长667.56%,显著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
近年来,文山州砚山县深入贯彻落实省、州、县关于招商引资和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要求,创新招商方式,突出“链主”招商,聚焦服务企业,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一系列举措,成功引进了一批重大项目,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聚焦产业链,精准谋划,强化“链主”牵引效应。一是绘好“一张图谱”。立足砚山现有产业基础、核心资源禀赋、土地及要素保障条件,系统梳理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环节和发展潜力点,初步分析重点招商区域、目标产业及潜在目标企业,围绕铝棒—型材—结构件、铝板带—板带箔—精深加工两大主攻方向绘制招商产业地图,梳理形成重点目标企业清单133家,为开展精准靶向招商活动提供了科学指引。
二是发挥“链主”作用。依托云南宏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等“链主”企业的品牌号召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充分发挥其“链主效应”,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聚集。在其带动下,成功引进了28个铝产业及配套项目,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吸引了云南创格、云南文都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上下游企业落户,真正实现了“引来一个、带来一串、形成一片”。今年以来,引进绿色铝及配套项目3个,协议投资总额15.5亿元,协议总产值25.7亿元;云南宏泰新材料有限公司、云南创新合金有限公司、云南凯隆新材料有限公司、云南贵山铝业有限公司分别位列2025云南省民营企业100强第3、9、20、50位。
三是开展精准靶向招商。始终坚持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瞄准轻量化、智能化、高端化、终端化发展方向,锁定高附加值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和靶向招商。今年以来,县“一把手”率队外出招商11次,考察(拜访)涉铝企业8家。成功引进沁阳市碳素有限公司总投资超10亿元的年产50万吨预焙阳极项目,该项目有效填补了西南地区高端预焙阳极市场缺口,为云南及周边省份电解铝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材料保障,不断推动“阳极炭素—电解铝—铝水初加工—铝材精深加工—铝应用—再生铝”全产业链发展。
创新服务链,暖心护航,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制定印发“项目评估预审、全程代办服务、事后评价管理”三大机制,系统构建覆盖招商引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管理体系,推动服务模式从被动承接向主动赋能转变。一是严把项目“准入口”。围绕产业契合度、环保风险、税收贡献等12项核心指标,对拟引进项目开展科学评估、精准筛选和风险防控,强化资源要素的精准配置,推动招商引资从“粗放引商”向“精准选商”转变。今年以来,已对19个拟签约项目、3个待招商项目完成评估预审,项目引进质量和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二是全程专业代办。组建专业代办员队伍,创新建立“1名工作人员+1个项目+N项服务”模式,将各类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全部纳入“清单式”代办范围,为项目提供从签约、落地到投产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今年以来,累计受理代办事项51件(次),办结率达100%。其中,沁阳市碳素有限公司年产50万吨新型预焙阳极项目从初步洽谈到正式签约仅用时19天,创造了项目落地的“砚山新速度”。三是强化事后评价。建立健全项目落地后的效益评估和长效服务机制,通过定期回访、满意度调查及效能综合评价,持续优化服务体系和服务效能,确保项目留得住、发展好,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持续提质增效。
拓展人脉链,以商招商,激发“乘法”倍增效应。创新推行“招商大使”选聘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密切联系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构建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以真情实感、真诚服务、平台共享深化“以情招商、以诚招商、以商招商”。今年以来,从已落地且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优秀企业家中,择优选聘20名担任砚山县“招商大使”,将“招商大使”的“朋友圈”转化为砚山的“资源圈”和“投资圈”,变政府主导为政府与市场协同,实现招商引资的乘数效应。通过“招商大使”积极引荐,成功推动签约项目7个,协议投资总额25.15亿元,签约项目涵盖铝产业及精深加工、现代农业等领域。
保障要素链,集约高效,夯实产业发展根基。一是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成立要素保障专班和园区项目推进专班,以精准服务为导向,全程跟踪协调用地、用能、环评等关键要素,全力推动签约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同步实施“一名干部包联一个项目”责任制,通过常态化实地走访、建立问题台账、定期专题调度等方式,对项目投资进度实行动态管理,做到主动对接、按需服务、及时介入。二是强化基础设施保障。以云南绿色铝创新产业园为核心,持续加大投入,完善配套功能。目前已建成公共租赁住房1544套,建成日供应1.5万方生活用水和日供应2.4万方工业用水工程,园区路网26公里,实现天然气管道贯通。园区内派出所、卫生室、党群活动服务中心、超市、餐饮、物流等综合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有效满足企业员工入园就业、居住和生活需求,全面实现“标准厂房、公共租赁住房、物流园区、培训设施、服务设施”五大配套,打造宜业宜居的现代化产业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