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更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效的关键“切口”。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矛盾纠纷源头治理,以“惠调解”品牌建设为引领,念好“专、活、合”三字诀,推动人民调解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既为群众化解“心头事”,也为企业扫清“烦心事”。今年以来已成功化解矛盾纠纷7050件,相关做法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滨州路径”“惠民方案”。
一、突出“专”字,建强专业队伍筑牢调解根基。专业队伍是提升调解质效的核心支撑。惠民县从人员选聘、队伍管理、质效提升三方面发力,打造高素质调解铁军。一是规范人员选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公开招聘53名专职人民调解员,优先录用具有法检、公安、司法等工作经历的专业人员,同时吸纳“两代表一委员”、社区工作者等加入志愿者队伍,使兼职人民调解员增至1078名,形成“专职为主、兼职补充”的专业力量格局。二是强化队伍管理。完善调解员登记、培训、持证上岗制度,创新“点单培训+以考代训”模式,建立“老带新”传帮带机制,年均开展封闭式培训3天、专题性培训4场,确保调解员“懂法律、会调解、善沟通”。三是提升调解质效。建立“事前事后双审核”机制,在县联合调委会设立值班律师提供法律支持,依托县人民调解员协会开展案卷评查,推动调解卷宗质量与纠纷化解成功率双提升,为矛盾纠纷高效化解奠定专业基础。
二、用好“活”字,创新激励机制激发调解活力。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是调动调解员积极性的关键。惠民县通过优化补贴、绩优奖励、职业规划“三措并举”,让调解员“干有动力、评有标准、升有空间”。一是优化补贴机制。按案件类型、涉案金额及人数设定四档补贴标准,首创“协议履行奖励金”制度,对达成并履行完毕的案件追加最高20%的履行奖励,今年以来累计发放奖励金2.7万余元;同时建立“季度评价暨案卷评查”制度,将评查结果与补贴挂钩,已开展案卷评查4次、评查卷宗1688本,发放案件补贴34.4万元,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二是实施绩优奖励。构建“基础补贴保基本、案件补贴论贡献、绩优奖励促卓越”的差异化激励体系,实施“季度即时激励+年度综合奖励”双轮驱动,今年以来累计发放奖励金2.55万元,调解员干事热情得到激发。三是注重职业规划。根据政治素质、工作年限、调解数量等指标,评定三级调解员20名、四级调解员19名,市级评定二级调解员4名,还选派10名优秀调解员赴西南政法大学研修,为调解员搭建成长阶梯,稳定专业队伍。
三、做实“合”字,构建联动格局提升调解效能。多元联动是破解复杂矛盾、提升服务质效的有效路径。惠民县通过搭建架构、规范流程、提升效率,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一是搭建联动架构。深化“诉调对接”“访调对接”及“三所一庭”(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法庭)联动调解机制,拓展多元化解模式,引导当事人优先选择人民调解,减少诉讼、信访成本。二是规范流转流程。建立“联席会议+会商研判+受理转递+法律服务” 工作模式,依托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实现调解员与法官、律师、部门工作人员协同研判,今年以来成功化解诉调对接案件424件、疑难访调对接案件12件,启动 “三所一庭” 机制化解复杂纠纷199件,让矛盾“一站式化解、不跑腿”。三是提升确认效率。加强调解与诉讼双向对接,对不能即时履行的调解协议,由调委会对接人民法庭提供“一站式”司法确认服务,今年以来完成司法确认案件322件,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既保障当事人权益,也为企业经营、群众生活营造更加稳定的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