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县:探索建立“五聚力五促进”金融服务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新县金融服务中心聚焦农村金融资源少和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不断加快金融服务创新,着力破解乡村振兴金融供给“卡脖子”问题,优化金融营商环境,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聚力精准赋能,促进产业振兴。坚持把支持产业发展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聚焦重点领域,精准支持产业振兴,截至目前,县乡村发展贷款余额超80亿元。一方面,开展精准对接,定期梳理各乡镇产业融资清单,引导银行主动对接服务,按照“一企一策”原则为各类农村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引导各银行下沉一线,深入乡村一线开展宣传对接,今年以来,共开展银企对接活动20余场,县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共283家286笔11.26亿元。同时,积极创新信贷产品,破解乡村产业融资抵押物缺乏等难题,例如,为破解畜牧养殖户活体资产抵押难,农行新县支行创新推出“智慧畜牧贷”,解决特色养殖产业发展融资问题。

聚力金融引导,促进人才振兴。实施乡镇长金融助理、乡镇金融联络员等行动,为乡村振兴建立稳定金融服务专业人才队伍,为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种养大户等重点人群提供信贷服务,今年以来,各银行组织开展“行长进园区”活动30余次,主动走访各类农业产业园区,深入对接各类金融需求,今年累计服务5000户农户,极大地缓解了农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例如,农行新县支行创新推出“红信贷”产品,采取“地方政府+金融机构+村两委+创业发展”服务模式,今年共为优秀党员、退伍军人、村两委委员等5类人群发放创业信贷4200万元,以点带面,支持乡土人才发展地方特色优势农业、乡村旅游等。

聚力文旅融合,促进文化振兴。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化“金融+文旅”融合,持续丰富金融支持文旅发展“一揽子”措施,在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丰富文旅场景消费、延伸文旅产业链等方面持续发力,截至目前,县各银行支持文旅融合发展贷款余额达到30亿元,为乡村文化振兴增添金融动力。例如,新县农商行立足实际,创新推出了“红城研学贷”产品,主要支持红色旅游、教育培训、乡村研学等,今年共发放“红城研学贷”24笔3530万元。
聚力绿色金融,促进生态振兴。开展生态产品价值试点核算,开发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可视化系统,目前正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体系,量化绿水青山生态价值,深入打通两山转化路径,变“生态资本”为“富民资本”。积极探索绿色保险领域合作和创新,在传统森林保险的基础上融合森林碳汇价值保障,成功为874亩森林资源投保全市首单森林碳汇保险。探索完成河南首笔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质押融资,研究推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企业使用人固定资产”相组合的质押模式,为新县豫南葛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办理了中国银行新县支行134万元授信贷款,推动地理标志开发利用及价值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注入“知产”“活水”。
聚力党建引领,促进组织振兴。积极探索“党建+金融服务”发展模式,建立“党建引领、组织搭台、银行唱戏、群众受益”的党建引领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着力提升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粮食安全保障等服务水平。引导县邮储银行、农商行、中原银行等开展整村授信、政策宣讲等60余场次,面对面与村“两委”干部、农村产业经营主体等商讨产业发展对策和融资需求,不断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提升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便捷性,让农民信用变资本,让更多农户走上致富路,今年以来,解决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大户等各类主体200余家2.5亿元融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