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浪潮奔涌前行,政府采购全程电子化、业务办理“一网通办”已蔚然成风。在这一背景下,信阳财政匠心独具,聚焦企业和群众需求,实现业务办理全流程、在线交易全周期、项目监管全过程电子化,紧扣专家管理和信用体系建设两大抓手,全力优化交易环境、提升服务效能,为各类经营主体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聚数据之“源” 润“智慧财政”之田
为有效解决专家资源分布不均、倾向性打分及招评标项目效能低下等问题,信阳财政借“数”提速,实现业务流程“云上转”,进一步推进招评标全方位提质增效。
“云端”架起彩虹桥,“指尖”点出加速度。在全省首推“易采虹”移动APP,工作人员仅需在移动设备上轻轻触动进入系统,就可以组织建设工程、政府采购等远程异地评标活动,采购人和供应商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完成政府采购相关操作,极大提高采购效率。这个跨越时空“桥梁”的搭建,实现了政府采购项目远程异地评标“掌上办、智慧办”,交易信息“指尖查询”,中标通知书在线发放,打通了全流程电子化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系统”铺就高速路,“智慧”织出高效能。围绕“简、准、快、优”建设智慧评标系统,评标专家直接通过计算机网络查看电子版招投标文件,在资格评审、符合性评审、响应性评审等客观评分点,智能辅助评标系统可自动处理投标人信息、对投标资质、证书等资料进行识别,实现系统自动比对及智能核验,减轻评标工作量,提高了评标的效率和准确性,最大限度地避免评审过程中人为因素“零干扰”,评标定标过程中更能充分体现招投标过程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
“线上”筑牢防火墙,“异地”评出公信力。拓展优化分散式评标+暗标盲评新模式,建成评标专家智能调度系统,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同标不同室、同室不同标”分散评标,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双随机”城市联盟,让身在不同地域的专家在线评审、在线讨论、在线打分,拒绝“熟面孔”,避免“圈子化”,不打“人情分”有力解决区域性“熟人评审”问题。2024年,全市政府采购项目不见面开标率达100%,实现政府采购全链条“一网通办”;全年办理1160个采购项目,采购计划金额33亿,合同授予金额30.8亿,节约采购资金2.2亿元,在项目评审审减的基础上资金节约率6.6%;联合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与全国6省17地市开展了远程异地评标合作,跨省远程、省内跨地市远程、市县一体合作共开展远程异地评标352次。
借诚信之“风” 绿“信用体系”之原
针对政府采购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堵点、痛点、难点,信阳创新实施“信用+政府采购”监管模式,扎实推进政府采购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下好“先手棋”,推行采购信息无死角公示。依托信阳市政府采购网开展全流程公示,在采购过程中,全面公开采购项目公告、采购文件、预算金额、采购结果、质疑投诉处理和行政处罚结果等信息。
打好“主动仗”,完善信用评价程序。在每个政府采购项目结束后,随即开展采购人、代理机构、评审专家、供应商四类采购主体的“四方互评”,从不同角度对本次政府采购活动开展互评,促进采购主体之间的互相监督与互相激励,使政府采购活动更加公开、客观、透明,增强公众对政府采购的信任度。
用好“连环招”,将信用评价分值纳入代理机构考核排名。依托诚信用户数据查询模块,将供应商在平台上的诚信行为、交易等级、企业资信等情况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排名,公示A级代理机构名单,作为采购人选择代理机构的参考因素,让服务良好、诚信经营的企业在政府采购各环节脱颖而出成为常态。2024年,先后评选了代理机构优秀从业人员1批次20名,3批次A级代理机构16家,公示代理机构差错行为30余次。
念好紧箍咒,实行承诺制。探索实行“承诺+信用管理”的准入管理制度,简化对供应商资格条件等形式的审查,采购人和供应商只需提供一张政府采购承诺函,就可以参与政府采购活动,此举有效解决了以往资料格式各异、标准不一,以及为办理佐证资料跑路多、花费多等问题,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同时,还合理规避了因供应商提交的佐证材料形式、内容不符或材料遗漏而导致投标无效的风险,切实做到了“解押松绑”。
理专家之“细” 造“严抓细管”之楼
坚持以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为准绳,为专家行为念好“紧箍咒”。
严控入库“门槛”。2024年9月,成立审核组,严格按照入库标准,对全市1935名评审专家进行复审复核,重点审查信用记录、专业技术职称、工作经历、评审品目等信息,确保符合入库条件。对失信人员、存在不良行为记录人员、申报评审品目与专业不匹配人员等进行全面清理整治,实现库内专家优进劣出,本次集中清理整治工作共删除专家账号238个,解聘专家账号3个。
严格日常“考核”。利用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严格落实“一项目一评价”,项目评审结束后,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对评标专家的行为表现、纪律遵守及专业履职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量化考评,评价结果与其抽取资格挂接,督促专家高效、规范评审。
严防评审“不专”。先后以交流座谈会、专项业务培训会、“点对点”上门培训、线上培训等多种方式,对市直93个一级政府采购预算单位、80余家代理机构进行专题培训13次,于2024年12月,对在库的1704名评审专家进行了业务考核,实现了政府采购单位和政府采购领域从业人员全覆盖。
引科技之“航” 行“交易监管”之船
为破除监管壁垒,助推交易监管更加阳光透明,信阳市财政局另辟蹊径,以“重数据、强应用”为思路,探索在政府采购监管中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智能识别采购项目基础信息流,预判采购行为合规性,提前“排雷避坑”。首先,联合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探索多维度数据抽取、分析、挖掘,对报名供应商围串标分析、化整为零分析等多种控制方案进行系统预警;通过实时抓取项目执行进度数据,全面监测全市政府采购项目开评标、合同签订及备案、履约验收、资金支付等情况;通过分级分类预警,提醒采购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中标公告发布、合同签订备案、履约验收及资金支付,有效提升政府采购项目实施进度,最大限度保障供应商的合法权益。
其次,依托数智平台,提高“无感”监管比重。实行定期监督检查与日常不定期线上抽查相结合,统筹人员力量,形成更大监管成效。创新监督检查方式,提高日常不定期抽查比例,发挥电子化采购平台作用,提高“无感”监管比重,降低对采购代理机构经营的影响,全面压实监督检查职责。针对集采机构开展监督检查1次,针对社会代理机构开展监督检查3次,针对采购单位开展监督检查2次,检查涉及代理机构45家、采购单位44家。再次,推行智能化监管。配置送餐机器人,为评标专家提供送餐服务,实现专家评委与工作人员的“零接触”,用技术手段实现物理隔绝;配置智能见证巡检机器人,提供自助巡检、现场音频文字转换、异常行为记录以及提醒等服务,与见证系统相结合,监管效率显著提升。
信阳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征程万里风正劲,千钧重任再出发。未来,信阳财政将持续以“服务标准化、交易智慧化、监管透明化”为路径,加码发展新质生产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