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信阳市紧紧围绕“工业强市”目标,聚焦打造“6+11+N”产业链群,持续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通过提升产业链规模能级、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壮大产业链优质企业、加快产业链改造升级等系列举措,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助推企业转型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绿色崛起,着力构建具有信阳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信阳市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以培育壮大重点产业链群为抓手,找准自身角色定位,融入全省产业布局,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促进企业转型、产业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经济发展高质量。近年来,信阳市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坚持“1+1”主导产业加特色产业布局,不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了绿色食品、时尚纺织、智能制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绿色家居、生物医药等六大主导产业。截至2023年底,六大主导产业涉及24个行业大类1323家规上工业企业,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84%;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总营业收入885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196亿元)的74%。因地制宜打造县域特色集群,4个产业集群入选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7家开发区入选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效应进一步提升。按照“一群多链、聚链成群”的原则,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研究,谋划确定了先进钢铁材料、绿色家居、绿色食品、纺织服装、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新型显示、光电元器件、生物医药、预制菜、户外用品11条重点产业链和应急、造船、耐火保温材料、糯米粉等细分领域特色产业链,产业发展方向更加明确,路径俞发清晰。全面推进产业链群培育提升,高规格召开了全市新型工业化暨重点产业链培育推进大会,高标准组织制定重点产业链培育方案和11个分链方案,分链制定“四图谱六清单”,推动链群发展的重点更加聚焦。健全完善“链长+责任单位+专班”产业链推进机制,每条产业链明确1-2名市领导作为链长,负责统筹调度本产业链,明确1个职能部门作为责任单位,负责推进落实本产业链“万人助万企”重点任务,8个产业链工作专班协同推进。强化产业链群政策支持,制定出台了《信阳市支持重点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链式改造提升政策措施》《信阳市重点产业链培育工作推进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耦合。近三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从2020年的15.76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20.97亿元。成功获批电子信息产业研发联合基金,争取省财政资金6000万元,基金总规模达1.2亿元。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3家,省级平台数量达154家,先后获批省大别山实验室、省风电装备及多能源耦合技术创新中心、省经皮给药制剂创新联合体,创新基础进一步夯实。信阳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淮滨高新区成功获批为省级高新区,全市高新区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方阵。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由2020年的139家、312家,增至2023年的301家、640家,均翻了一番;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20年的1.8亿元,增至2023年的29.55亿元,增长了15.42倍。激活创新“人才池”,出台《信阳市选聘“科技副总”管理办法》,从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中择优选派到企业任“科技副总”,引导企业研发创新,解决企业卡脖子难题。2021年以来,“科技副总”与受援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26项,转化科技成果14项,解决技术难题50个,组建研发平台19个,申报市级及以上科技创新专项9项,帮助企业申请53项知识产权。持续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投入力度,高端人才平台持续增加,现有院士工作站4家、中原学者工作站8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6家,7名高层次人才入选省“中原英才”—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科技特派员总数达到608人,高层次科技人才持续增加。坚持抓大育小、梯度推进,对重点产业链上的企业进行了全面梳理,分类建立优质企业培育库,持续强化跟踪帮扶和靶向培育,推动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晋档升级。舜宇光学、中联交通、羚锐制药、明阳智慧4家企业入选省制造业头雁企业;信钢公司、圆创磁电、航天精工、援生制药、谷麦光电5家企业入选省制造业重点培育头雁企业;入选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航天精工被评为国家级质量标杆企业,创建省级质量标杆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分别由2020年的2家、4家,增至2024年的8家、134家;2022年以来,累计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1105家,数量位居全省第4位。强化重点企业服务,建立了ABCDE“五类企业”服务机制,以领导包联、县区服务、部门指导、专班跟进的方式,推动重点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加大财政资金支持,设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先后2批次为185家重点企业兑现奖励资金1271万元。攻坚企业(项目)疑难问题,创新建立纾难解困“周一见”例会制度,市长、县(区)长每周一面对面与企业座谈交流,相关职能部门现场为企业问题“把脉诊断”,实打实的解决企业实际困难。“一企一策”指导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用工难、引才难、销路难、降本难等问题,三年来,开展产销、银企、用工、产学研、物流“四项对接”活动超过2000场(次),畅通了企业循环堵点。坚持把数字化转型作为引领性、战略性工程,引领、带动和赋能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先后制定了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推进5G网络建设和产业发展等工作方案,明确了数字化转型重点发展任务。围绕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全方位指导和服务,免费开展“一对一”诊断,并出具诊断报告,明晰企业转型“路线图”,已为560家企业提供数字化诊断服务,累计培育省级智能工厂车间48家,其中,2024年新增14家。加快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累计上云企业超过1万家(个),羚锐制药入选省数字领航企业,5家企业入选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引导企业加快培育新业态,万华禾香成功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打造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和制造业“双创”平台5家,创建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3家。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以降碳减排、绿色制造、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深入开展节能诊断服务,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省级绿色工厂15家,省绿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三元光电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第六批环保装备制造行业(大气治理)规范条件企业(全国11家,河南省唯一),并获批省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天瑞水泥有限公司、华新水泥(河南信阳)有限公司分别被评为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2024年,新增省级绿色工厂7家;3家企业入选省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创建省级绿色工业园区1个;第二届“零碳中原杯”河南省绿色制造技术应用创新大赛中,6家企业取得佳绩(一等奖1家、二等奖2家、优胜奖3家)。下一步,信阳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决策部署,聚焦培育壮大“6+11+N”产业链群,持续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