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涉企执法检查频次多、标准不统一等痛点问题,今年以来,信阳市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创新实施“访、查、提、促、规”五步工作法,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执法监管,构建起“事前报备-事中规范-事后评估”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检查行为,为企业发展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期的营商环境。
问需于企,代表委员走访架起政企连心桥
优化营商环境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为打破“会上听汇报、纸上找问题”的“隔靴挠痒”工作模式,今年信阳两会期间,信阳市营商环境服务中心积极组织开展代表委员走访活动。领导班子亲自带队,与企业代表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对涉企执法检查工作的期望和建议。
针对走访中发现的年终各类检查过于集中、涉及多个部门、存在形式主义和重复检查、过于注重检查过程而忽视实际效果等情况,使得企业需要频繁准备各种材料和迎接检查团队等问题,该中心建立专项问题督办机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明确责任部门和整改时限,确保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同时,通过定期回访企业,了解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确保闭环化办理,让企业期盼“摸得着”。
把脉开方,立体化调研摸清监管症结
为确保涉企执法检查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信阳市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借助数据化手段捕捉企业心声,依靠阳光化监督筑牢调研公信力,切实找准规范执法改革的突破口。
信阳市营商环境服务中心组织调研组,深入中心城区消防、环保、应急等部门进行实地走访,详细了解涉企执法的工作流程、标准规范、人员配备以及存在的困难等情况;实地查看执法记录、档案资料等,确保掌握的情况准确无误。同时,精心设计了涵盖执法频次、执法协同、执法透明等多个维度的调查问卷,向企业家代表广泛发放,确保收集的问题全面且深入。
此外,全市营商环境监督员全程嵌入调研链条,对调研工作的公正性、客观性进行监督,并就企业关心的执法问题与职能部门直面交流。调研组仔细梳理收集上来的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报告,引发信阳市委的高度重视,并组织召开了“抓落实促发展”专题工作会,部署开展信阳市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坚实保障。
数字赋能,“入企码”构建智慧监管新生态
数字化时代,智慧监管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信阳市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推动出台《信阳市企业赋“码”保护机制实施方案》,以智慧监管平台,为涉企执法行为装上“数字刻度尺”,实现监管效能与企业获得感的双重跃升。
“信阳市公务入企码”小程序作为改革核心载体,打造全流程智慧监管闭环。推行“一企一码”数字身份证制度,执法过程自动生成包含时间、事项、人员的“电子检查单”,同步推送企业端确认,实现执法有据、过程透明、争议可溯。通过数字平台,企业可对执法程序、专业程度、服务效果进行多维度扫码评价。
平台上线以来,累计张贴5.5万余张“入企码”,收录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开展涉企服务、考察调研、执法检查数据2.8万余条。
以点带面,现场推进会催生示范效应
为推动“扫码入企”工作全面落地,信阳市营商环境服务中心构建“市级统筹、示范突破、全域跃升”的推进体系。组织召开“扫码入企”工作现场会,选取罗山县和潢川县作为示范点,分享其在推行“扫码入企”工作中的成功经验。
罗山县创新搭建了“营商环境投诉举报‘一码直达’平台”,将小程序二维码与首席服务员信息嵌入市级“公务入企码”,实现企业诉求一键直达、高效反馈,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提升服务效能。潢川县结合自身实际,开发了“潢企通”数字化平台,与“扫码入企”工作深度融合,实现了企业扫码信息的实时采集、自动分析与智能预警,有效提升了监管效能。
通过“解剖麻雀-提炼经验-复制推广”,信阳市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将这些成功经验推广至全市,推动各县区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创新,真正实现“监管无处不在、服务触手可及”的改革愿景。
制度固本,协同联动筑牢法治屏障
为确保涉企执法检查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信阳市营商环境服务中心联合信阳市司法局,加快推动《关于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实施方案》出台。
同时,信阳市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同步推进制度约束与服务赋能,组织编印《涉企执法服务手册》,通过清单式明责、可视化操作、全流程指引等方式,将抽象的执法规范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手中指南”,让企业在面对执法检查时能够清晰了解到自身权利和义务。此外,积极鼓励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信阳市营商环境中心以“五步智治”为主线,趟出了一条涉企执法规范化改革的特色路径。下一步,信阳市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将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以科技赋能规范涉企执法行为,让“有温度的监管”成为信阳营商环境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