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赋“码”保护机制 打造更优营商环境
一、背景介绍
赋“码”入企、一“码”护商工作是罗山县全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依据《信阳市企业赋“码”保护机制实施方案》(信办明电〔2023〕45号)精神,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创新推出四大机制,并通过赋码“全覆盖”、过程“可回溯”、结果“真运用”运行机制,助推各层级、各领域更加规范高效开展入企考察调研、执法检查等公务活动,让“企业办事无忧、政府无事不扰”落到实处,更好地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二、主要做法
(一)搭建“一码直达”的创新监管机制。罗山县在落实全市“企业无扰日”基础上,探索建立完善赋“码”入企、一“码”护商保护机制,创新搭建罗山县营商环境投诉举报“一码直达”平台,公职人员在入企过程中若存在服务不到位、执法不规范等问题,企业可通过投诉举报“一码直达”扫码进行评价、举报,县营商环境投诉举报中心通过实时分析企业评价及涉企检查内容,构建涉企过程“全景图”,全力打造“执法报备、扫码入企、事后评价”的涉企公务行为运行新模式。
(二)推广全面覆盖与精准赋码机制。赋“码”入企、一“码”护商工作覆盖全县各执法部门开展监管执法、调研指导等入企公务活动,在推行赋“码”入企、一“码”护商机制时,采取了从重点企业先行试用到全县企业逐步扩面覆盖的策略,确保了机制的稳步推广和高效实施。该项工作启动以来,实现入企过程全透明和可回溯,推动公务入企行为更加规范高效,有效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检查,切实为企减压赋能,构建起“事前备案、扫码入企、企业评价”全流程闭环式管理格局。
(三)强化多维度宣传与培训示范机制。一是强化宣传引领,先后制作多期赋码入企宣传短视频,提升赋码工作知晓度,营造入企扫码氛围;二是突出培训示范,专题召开“公务入企码”使用培训会,对具有执法权限的市场监管、环保、应急、消防等9个单位分管执法领导及执法队长进行现场培训示范,严格执行“扫码入企”要求,形成执法队伍“人人会用、个个要扫”共识;三是加强沟通对接,特别是做好与行业商协会的沟通交流,发挥商协会桥梁纽带作用,讲解宣传赋码政策,号召商协会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引领示范,充分发挥企业端扫码监督作用。
(四)优化数据驱动的监管与法治保障机制。一是创新数据监管。《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明确提出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赋“码”入企、一“码”护商保护机制打破了执法部门的数据壁垒,利用“公务入企码”“一码直达”等平台对各部门行政执法记录、市场主体满意度评价、涉企投诉举报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在执法部门重大执法决定及重大处罚实施前及时校正纠偏,充分利用信息数据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检查、小过重罚等现象,为切实保障广大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构筑“法治屏障”。二是强化监督落实。县营商办联合县纪委监委、政府督查室、效能中心等6家单位,深入企业一线督导检查,6月8日至6月14日,分5个调研组先后走访企业256家,了解掌握赋码状况、部门执行、企业反响等相关情况。同时,会同县纪委监委,深入部分执法单位和企业一线就赋“码”入企、一“码”护商机制暨扫码入企执行情况进行专项督导调研,传导压实部门端落实责任,做实一码当“先”,更真正给企业方赋能添力,做到一码当“关”。
三、工作成效
按照“一企一码”赋码原则,从最初在302家全县“四上”企业和开发区98家企业中先行先用、推行试用,到目前有序对全县6112家正常存续企业进行逐一扩面覆盖,已累计赋码5132家企业,赋码率达到83.97%,基本实现应赋尽赋、能赋则赋。截至当前,扫“码”入企记录2899余次,扫码频次居全市第2位,线上受理投诉举报案件7件,已办结6件,正推进1件,结案满意度100%,公务入企行为更加规范,公务入企次数明显减少,服务企业效率显著提升,初步形成了“社会知码、部门用码、企业信码”的成效,入企扫“码”工作获得领导和市场主体广泛好评,并先后得到河南日报、信阳日报等省市媒体关注报道。
四、经验启示
罗山县“以营商、促迎商、来赢商”铸造出“罗小营”这一营商环境品牌,将创新理念融入服务企业行为过程中,聚焦数字赋能的工作创新,推出赋“码”入企、一“码”护商四大实施机制,包含“一码直达”的创新监管机制、全面覆盖与精准赋码机制、多维度宣传与培训示范机制、数据驱动的监管与法治保障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和运用,进一步推动了公务入企行为更加规范高效,一边是在“无事不扰”上,对企业聚焦主责主业的正向回应,一边是在“阳光执法”上,对行政执法队伍实现严格准入、精准护航,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实际、彰显地方特色的护商安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