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背景下,区域间的市场壁垒、监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成为制约营商环境优化和经济协同发展的突出障碍。周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川汇分局、项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南阳市方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三地市场监管部门”)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推出公平竞争审查跨区域合作模式,通过打破行政壁垒、强化协同监管,为区域营商环境优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一、以协同破壁垒,锚定合作核心目标
三地市场监管部门深刻认识到,区域间的政策差异和监管分割,容易形成市场壁垒,阻碍要素自由流动。为此,三方将“消除区域壁垒、优化要素配置、强化协同监管”作为合作的核心目标,聚焦三大方向精准发力。
一是推动制度落地。将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作为打破区域分割的“利器”,通过统一审查标准,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在三地范围内享受公平的政策环境,畅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流动渠道。
二是提升审查质效。建立跨区域经验交流机制,通过定期研讨典型案例、分享创新做法,互相借鉴在政策审查中的先进经验,共同提升审查工作的专业性和精准度。
三是凝聚监管合力。改变以往“各自为战”的监管模式,构建常态化协同机制,实现监管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强大合力。
二、以机制促协作,构建高效合作体系
为确保合作落地见效,三地市场监管部门从信息共享和审查协作两大维度,搭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框架。
一是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资源互通建立政策措施定期通报机制,三地每季度互通涉及市场主体的政策文件、实施细则等动态信息,确保企业能够及时掌握三地的政策导向。同时,搭建经验交流平台,同步共享审查工作中的创新做法、典型案例和研究成果,让优质“智慧资源”在区域内高效流动,为三地审查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审查协作。针对跨区域重大政策措施,三地组建联合研判小组,共同开展风险评估,协同征求企业和行业协会意见,确保政策出台前充分考虑对区域市场竞争的影响。对于疑似存在排除、限制竞争的政策,成立联合调查专班,按照统一标准开展评估和处置,避免因审查尺度不一导致的政策“洼地”或“壁垒”。例如,在某跨区域产业扶持政策审查中,三地通过联合调研,及时调整了可能引发不公平竞争的条款,保障了不同地区企业的平等发展权利。
三、以成效显价值,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跨区域合作的开展,为三地营商环境优化带来了显著成效:一方面,区域内政策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大幅提升,企业跨区域经营的制度性成本明显降低,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另一方面,三地市场监管部门的协同能力显著增强,成功化解了多起跨区域竞争纠纷,维护了统一开放的市场秩序。
这一合作模式不仅为三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坚实保障,更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跨区域监管协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三地将持续深化合作,不断完善机制,努力打造公平竞争审查跨区域协作的“样板工程”,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