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河南信阳市采访时,多次听到一些企业家提到“周一见”,一打听,原来是该市建立的市长纾困解难“周一见”会商制度,每周一市长要见2到3个企业或重点项目负责人,为他们解决生产经营或项目推进中的难题。
信阳市宏源供水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俊告诉记者,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他公司厂房的不动产证10多年办不下来。2023年5月,他参加了市长“周一见”会议,坐在市长对面,旁边坐的是相关局委的“一把手”。
“我上来就说,14年前,政府招商引资时允许边建边办手续,可建成投产后,却说这不合规,办不了不动产证。市长就问,卡在什么环节,然后跟相关部门会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李俊说,几个月后,不动产证办了下来,他们终于可以抵押贷款了。
信阳市“信商之家”的圆桌办公室是每周一开会的地方,企业负责人参会不用穿西装打领带,不说套话,只讲问题,市长和相关部门“一把手”与企业家共同商讨解决办法,一个企业的问题讲完了,下一个企业进去接着讲,然后建立台账,并设有专班督导落实,形成闭环。如果没有按时解决问题,责任人要被点名批评。
该市一个区的区长便在会上被点过名,他承诺20天解决,结果超期了。这位区长说,他保证时忘了中间有五一假期,“应该承诺20个工作日”,谈起此事,他哈哈大笑。
上“周一见”的问题是信阳市在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中收集的,并且相对复杂,需要多部门协调,甚至需要到国家部委去协调。
信阳市市长陈志伟说,最难解决的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十几二十年了,错综复杂,条件互相牵制,解决起来像走“华容道”,需要层层解锁,但不能“新官不理旧账”,难也要解决,要不然政府的信誉就会越来越差。
这项机制运行一年多来,已经召开了45期,为149家企业解决了小到自来水水压、补贴发放、信用修复,大到银行贷款、人才引进、产业链完善等230多个问题。信阳市的营商环境在全省17个地市的排名由原来的第12位上升到去年的第8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强信心,强信心强的是谁的信心?拼经济靠谁拼?我想企业家在这里面一定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要增强企业家信心,光喊口号不行,政府必须出实招、见真章。”陈志伟说。
目前,这项制度已推广至信阳各县区,形成县长(区长)“周一见”机制。同时,信阳市在解决问题中归纳了一些共性问题,举一反三,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同类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