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办电告别“来回跑”!叶集—固始供电协作区书写跨省边界服务新答卷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跨区域经济合作与产业融合日益频繁。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设立的“叶集—固始‘一河两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正是推动省际边界地区协同发展的关键举措。在此背景下,企业与群众跨省生产生活带来的政务、公共服务“异地办理”需求激增,其中稳定、便捷的电力供应与服务是关键一环。传统按行政区域划分的供电服务模式,难以满足跨省流动与经营的新需求,存在“两地跑”“来回跑”等痛点,成为优化区域营商环境的现实阻碍。

       国网固 始县供电公司主动识变、应变,联合安徽省六安市国网叶集区供电公司,以服务合作区发展、提升群众获得感为出发点,共同探索构建跨省供电服务“协作区”,旨在打破行政壁垒和电网管理界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服务保障。

       核心举措:从三大维度发力,打造跨省服务“新范式”

       该协作区模式的核心在于“业务跨界协同、数据系统内转、服务标准统一”,通过五大具体举措,实现供电服务“跨省通办”全覆盖。

     (一)机制破界:签订合作协议+设立专属窗口,筑牢协作“奠基石”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两地供电公司率先达成深度合作,明确双方在跨省服务中的权利、义务与协作流程,从制度层面为跨省办电提供坚实保障;

      设立“跨省(网)办”专窗:在边界核心区域的供电营业厅(如固始县陈淋子镇供电营业厅、叶集区供电营业厅)设立专属服务窗口,作为线下服务的“实体枢纽”,让企业和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跨省办电的“对接点”。

    (二)模式创新:“异地受理+帮办代办”,实现服务“内转外不转”

      “异地受理、属地审批”模式:企业和群众无需区分属地,可在任一协作区专窗,或通过“网上国网”APP提交业扩报装、电费缴纳、故障报修、过户、增容等业务申请;受理方通过线上系统流转、线下专人对接的内部协作机制,将业务“隐形”转至属地公司办理,用户全程无需介入内部流程;

      “帮办代办”机制:专窗配备专业服务人员,提供从材料填写到业务跟进的全程帮办、代办服务,让用户享受“一站式”办结体验,无需再为流程“操心”。

      (三)标准统一:梳理高频事项+规范操作流程,确保服务“无差别”

       聚焦高频需求定范围:共同梳理企业群众跨省办电的高频事项,优先将新装、增容、过户、分布式电源并网等需求纳入“跨省通办”范围;

      统一标准提质效:明确统一的受理标准、材料清单、办理时限,形成标准化作业规范,确保两地服务体验一致、办理结果可预期。

    (四)技术赋能:线上平台+系统衔接,打通数据“快车道”

     依托“网上国网”APP突破地域限制:以“网上国网”APP为核心线上入口,推动业务申请“指尖办”“随时办”,让用户足不出户就能完成跨省办电操作;

     优化内部系统促流转顺畅:加强双方业务系统对接与数据共享,确保跨省业务工单能够顺畅、准确地内部流转,大幅提升办理效率。

      (五)服务延伸:主动走访+协同保电,优化用电“生态圈”

       “零距离”走访企业解需求:组建联合服务团队,采取“面对面、心贴心、零距离”的服务方式,深入合作区企业了解用电需求,提供能效诊断、安全用电检查等增值服务;

      协同维护保供电可靠:两地供电公司联合开展电网巡视巡检,共同维护跨区域供电设施,提升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电力环境。

      实践成效:多方共赢显价值,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

    (一)便企利民:有效解决企业和群众办电“多地跑”“来回跑”的问题,显著节约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让办事效率大幅提升,企业与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显著增强。

    (二)优化环境:畅通的跨省供电服务增强了“叶集—固始‘一河两岸’产业合作区”的吸引力,为企业落户、项目落地提供了便利的能源要素保障,成为优化区域营商环境的“实质性举措”。

    (三)协同治理:为教育、医疗等其他公共服务领域的跨省协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省际边界地区协同发展提供“电力样本”。

    (四)效能提升:通过内部流程再造和系统协作,实现供电资源优化配置,大幅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切实践行“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服务理念,推动供电服务质效迈上新台阶。

       经验启示:四大关键要素,点亮区域协同“新方向”

     (一)需求导向是“根本”:始终以企业和群众的跨省办事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让服务创新真正贴合民生、解决群众痛点,实现“服务为民”的核心目标。

     (二)打破壁垒是“关键”:勇于突破行政区域限制与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有效的跨区域协作机制,是实现服务一体化、打破“条块分割”的前提条件。

     (三)标准与信息化是“支撑”:统一的业务标准确保服务质量“无差别”,顺畅的数据共享保障业务流转“不卡顿”,二者共同构成跨省服务高效运转的“基础骨架”。

     (四)主动服务与长效机制是“保障”:将服务从“被动响应需求”延伸至“主动赋能发展”,同时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与问题解决机制,才能确保跨区域合作长期稳定、持续见效。

      推广价值:示范效应显著,拓展协同“新空间”

      该协作区模式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尤其适用于省际边界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家级新区等区域,可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推广。

      未来,两地供电公司将进一步拓展跨省服务事项范围,探索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持续为“叶集—固始”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全国省际边界地区公共服务协同发展贡献更多“电力智慧”。